验收会现场
色卡测色 记录色彩信息
分光测色仪器,记录LAB值
高清视频显微镜观察织物织造结构,记录织造参数
2023年12月18日,由云南省文物局组织的云南省博物馆馆藏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项目验收会议在云南省博物馆举行。
本次会议邀请国内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知名专家莅临现场指导工作。会议由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博物馆处处长、云南省文物局副局长丁山主持,云南省博物馆副馆长樊海涛出席会议,我馆文物保护中心及保管部工作人员列席会议。
与会专家听取项目情况汇报、审阅相关资料并实地核查文物情况,经过质询、讨论,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保护修复技术路线合理,修复材料选择适宜,整体修复效果良好,文物价值研究充分,同意通过结项验收。
本项目的实施是在馆校共建-民族服饰保护与研究联合工作站运行机制下开展的一次重要合作。2022年1月,云南省博物馆与北京服装学院共同建设成立“民族服饰保护与研究联合工作站”,旨在发挥云南省博物馆对外展示云南历史传统文化的窗口功能。同时,促进北京服装学院相关科研成果在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研究方面得到有效转化,为博物馆培养具备实践经验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实现资源价值利用最大化,提升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基础能力和协同创新水平。“工作站”以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为立足点,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本项目涉及的8件纺织品文物,主要来自傣族、彝族及壮族3个不同的少数民族,纺织品均有大量金属装饰物,织绣工艺极富民族特色,是研究区域民族史、边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更是我馆重要的少数民族珍贵文物藏品。
保护修复团队针对这批纺织品文物多种材质共存的特点,充分考虑其差异性,借助现代仪器设备,对文物所用面料的质地、纺织工艺进行深入探究;对文物染料种属及成分进行检测;对文物病害成因进行分析。采取相适应的方法妥善保护修复了这批珍贵文物,进而延长文物寿命,增加文物强度,使其达到安全展陈、易于保管的目标。
本项目的实施,是云南省首次开展珍贵纺织品文物本体保护修复,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次重要实践。这批珍贵文物的材质、纹样、制作工艺、服饰风格都充分体现了汉族与傣族、彝族及壮族在民族服饰文化方面的交流交融痕迹,是多民族相互碰撞、融合、发展的有力证明。属于汉族地区服饰常见的银牙子绲边工艺、少数民族地区仍然使用的汉代平绣针法等,都通过此次项目的实施得到了技术性复原,为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对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今后的工作中,云南省博物馆将以此次项目的成功验收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积极担负起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努力发挥自身优势,不断与国内文物科研机构、文博单位开展合作交流,突出龙头带动作用,坚持以项目实施为载体,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方面,加强对省内各地州市的推广和交流,做好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相关工作,推动云南省文物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
供稿、摄影:文物保护中心
编辑:杨粟 审核:刘洁 叶之声
编辑:杨粟 审核:刘洁 叶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