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第七期:澜沧县大歇场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之路

2023.12.06
       大歇场自然村(以下简称大歇场)隶属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糯扎渡镇雅口行政村,是拉祜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杂居村寨,村址位于澜沧县境内澜沧江畔的茶马古道上,距澜沧县城65千米,距国道思澜公路8.7千米,海拔1314米,现有村民88户300余人。
       一、重焕光彩的大歇场
大歇场是昔日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之一,当时的古渡口沿岸岩石陡峭,地形狭窄,骡马牛队卸船后必须返回大歇场吃饭、喝水、驻扎。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规模,成了商贾、马帮固定的站点和歇脚之处,大歇场之名由此得之。
少数民族杂居、马帮往来、长期刀耕火种等历史,使不同民族的文化、马帮文化在此地交融碰撞、借鉴融合,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茶马古道文化、生态文化底蕴。随着渡口的落莫,受地处偏僻、交通闭塞、生产方式落后等因素影响,居住在这里的拉祜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发展较为缓慢,生活条件始终得不到改善。
        (一)多方扶持促,乡村“软、硬”提档升级
        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深入,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大歇场,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带动下,在群众的积极努力下,在文化引领和助推下,结合自身实际,经过几年的发展,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子。较之以前,村民们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面貌方面,都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好日子,每个人脸上都写满幸福感、获得感。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助力大歇场走出了一条“可借鉴、可推广”的田园乡村“大歇场模式”。现在的大歇场寨风文明、民风淳朴、村容村貌整洁、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形成集乡村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等为一体的乡村文化旅游度假综合体。
        秉持着避免纯粹硬件投入,“软硬”兼修的理念,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大歇场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带动下,通过“小喇叭进农家”“三区”人才文化服务点、文化宣传示范点和流动图书室示范点等方式进行政策宣传、疑难解答,从思想和文化入手,提振村民的精气神,使他们的思想觉悟得到了极大提高。现在的大歇场村风民风文明,从一个落后的“封闭寨”,转变成现在群众团结、干群和谐、生活蒸蒸日上的“开放寨”。
        当地党委、政府充分尊重农户意愿,积极规划和引导,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在群众充分支持下,相继修复茶马古道,改善交通状况,建起了风雨桥、文化活动室;积极引入优质民间资本,抓住东西部协作的大好机遇,在多元化的资金渠道支持下,以资源为根,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挖掘乡村个性,建设了茶马古道上既实用又简朴的特色村寨,以乡村文化旅游的“金钥匙”开启了大歇场乡村振兴的大门。
        (二)文化振兴助文旅产业焕发活力
        秉持“艺术赋能,振兴乡村”的核心理念,以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红色文化、马帮文化、生态文化为基底,抓住都市人“归园田居”的人文情怀,多方合力将大歇场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乡村文化振兴贯穿于大歇场乡村振兴的各领域、全过程,成效明显。如今,一间间青瓦红墙的农屋错落有致地点缀在山坡古道旁,小巷干净整洁,造型别致的路灯、古朴厚重的门饰、石板古道的蹄印,都成了大歇场特有的艺术符号。步入其中,仿佛将人又带回马帮走夷方的画卷之中,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农村的刻板印象。
        此外,依托独有的拉祜族文化资源,来源于拉祜族生产生活的原创舞蹈《摆出一个春天》走上央视春晚,让全国、全世界感受到独特独有的拉祜文化魅力,在全县上下掀起了“打民族牌、走特色路”的文艺精品创作热潮;艺术家们纷纷深入大歇场采风创作,以不同方式帮助大歇场群众挖掘发展民族文化,找回精神源泉。
        村民们改变了过去对于展示传统文化的扭捏害羞,由内向外散发出对于家乡文化的自信,使封闭保守的文化变得开放、积极;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建成澜沧第一个乡村茶马古道博物馆,生动再现了百年前“山间铃响马帮来”的热闹景象,自2017年建成至今常年免费对外开放,吸引着天南海北的游客,成为了大歇场的一张文化名片;以非遗技艺绝版木刻为基础建成澜沧县第一家农民画培训基地、绝版木刻创作培训基地,一张张出自当地村民之手,散发着浓浓乡土气息的农民版画跨过澜沧江远赴昆明、上海、北京进行展出,从不同角度彰显了广大基层农村的“中国精神·中国梦”,诠释着农民艺术家们对土地的挚爱和生活的感悟,充分展现了新农村、新生活、新气象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文化的植入和滋养,让他们的精神生活有所寄托,潜移默化地提升了村民的道德素养,带来了乡村风气的改变,汇聚成一股和谐友善、共谋发展的新气象。
        (三)产业融合促进产业链有序延伸
        大歇场具有十分丰富的热区和旅游资源优势,依托农业产业资源和山水风光,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大力发展涵盖研学旅行、农事体验等内容的分享经济、体验经济。充分激发村民积极性,引导他们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当家做主,自我发展,打造农业产业及供应链,利用好现有资源让产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因户施策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橡胶、咖啡、玉米、土蜂蜜、野生菌等特色产业。大歇场不仅有农业,更有百业;不仅有乡愁,更有烟火气。
        大歇场不是为了搞旅游而搞旅游,而是因地制宜推动发展旅游产业,避免大投入、低效果。大歇场具有鸟瞰糯扎渡水电站的地理优势,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充分挖掘茶马古道文化,以当地群众的资源为生产基地,将田园变景区、咖啡茶园变公园、发展休闲观光体验旅游,以乡村茶马古道博物馆为文化名片,吸引着游客到来,以农户民居为基础改造的“驿风往事”民宿,走出了一条资源变资产的发展之路,为全县旅游民宿的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带动当地百姓在村寨内建民宿,摆摊设点,开餐饮,进一步提高了大歇场的活力和影响力,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营性收入。
        大歇场特色村寨项日大部分基础设施已经完工,并按计划逐步完善,村舍换上了新装,房前屋后,绿化植树,1314米的海拔,寓意着一生一世的“爱情湖”潭水与远处的茶园屋舍相映成趣,成双成对的年轻情侣慕名而来,祈福爱意永恒。大歇场以文促旅、多产融合的发展方向,避免了“千村一面,百镇一貌”的同质化现象,勾勒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大歇场特色田园乡村画卷。
         (四)乡贤引领为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澜沧县文化馆郑旭老师出于对文化的热爱和浓浓的乡土情怀,在大歇场采风的基础上创作了绝版木刻作品《拉祜风情1一染》《拉祜风情2一赶街天》,并在全国第六届美展上荣获金奖。
在乡土情怀的接续传承之下,澜沧县文化馆现任馆长为回报家乡兴建乡村茶马古道博物馆,成为了大歇场的一张文化名片。为使这一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大歇场的发展服务,创立了大歇场农民画培训基地、绝版木刻创作培训基地。
自2008年开始,每年以“请进来教学、送出去学习”的方式,在大歇场开展绝版木刻的教学培训和研习活动,既使民间非遗技艺得到传承,又让当地百姓学会了技艺,也为乡村系列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拓宽了思路。以“展、演、培、赛”为重点深入大歇场及各村寨,将“唱山歌、弹弦子、吹号典”等不少独具地方特色韵味的非遗文化活动作为主题,把农村文化爱好者、文化骨干、文化带头人作为重点对象,开展典型培育、选树和推广活动,共开展文化艺术业务培训5期,培训人员400余人次。
        文化促发展的路子让大歇场村民真切的认识到祖祖辈辈留下的民族文化、传统农耕文化的珍贵,让他们发自内心的为自己的家乡骄傲和自豪,激发出发展的内生动力。在乡贤引领之下,更多的艺术家将目光聚焦这里,让人才引进来、留得住,让大歇场的传统民族文化得以向外传播,汇聚人才力量建设特色田园乡村,助推大歇场乡村振兴。
        二、开拓前行的大歇场
        抓统筹规划,释放发展潜力。高起点规划,将生态保护与地方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内涵的发掘作为规划的重点,坚持在传承中发扬、在保护中开发。利用大歇场世外桃源般的美景和独特的茶马古道文化、民族文化,打造文化亮点,结合当地民族文化资源打造山歌实景剧,演绎出大歇场茶马历史文化源流。进一步美化村庄人居环境,将民族文化底蕴转变为具备生活体验内容的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开发具有大歇场特色的民族文化休闲旅游业。按照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要求,提升自然休闲内涵,开发生态旅游业态,发展农业观光、民俗体验等特色乡村旅游,着力把大歇场打造成为“特色凸显、产业兴旺、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和乡村休闲旅游示范样板。
        抓资源优势,强化内生动力。乡村振兴,文化为魂,把文化作为发展的根脉和底色,围绕“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理念,整合自然、人文、产业等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文化旅游核心吸引力;依托大歇场的区位优势,继续发掘民族文化、历史文化、茶马古道文化,实施好拉祜文化的民心工程和茶马古道历史文化工程,不断丰富传承发展的载体和内涵,将现有文创产业做大做强,提振大歇场文化旅游整体品质。
         抓发展重点,汇聚建设合力。大歇场乡村振兴不是“齐步走”,而是以村民为主体,“有快有慢,有先有后”,以创新谋发展,以共享促和谐,不同个体不同途径,尊重民众意愿,把农户的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紧密结合,让农民变成股东,以产权同享为核心,所有入股农民与集体经济组织共进退、同发展。以特色文化旅游为突破口,打造农民创业平台,以三产带二产促一产,实现三产融合发展,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思想教育,弘扬优良传统,淳厚乡风民俗,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农村环境改善、产业多元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大歇场路径”。
        乡村振兴的蓝图需要全民共同绘就,需要一茬一茬接续中奋斗,既绘制好“实景”,又擘画好“远景”的大歇场紧紧抓住以绿为基、以文为魂、以农为本、以产为力的四个关键,
村民富了、村子美了,一幅特色田园乡村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文稿来源:《云南群众文化》2022年第2期(总第148期)
    文稿作者:孙征宇 李剑锋 杨康

    栏目策划、供稿:吴华 编辑:杨粟 审核:邢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