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期学术资讯所收录的论文辑录自2022年度《文物》《考古学报》《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思想战线》《云南民族大学学报》等20多种学术期刊,涉及考古、民族、历史等学科方面的研究成果。所收录的论文重点反映云南及其周边地区的川、藏、黔、桂等西部地区,以及南亚东南亚等地区相关文物考古博物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我们从中可以了解相关学科在学术期刊上所反映的部分研究成果,还可以借鉴不同的新研究视角及研究方法。
一、考古研究
1.访谈录(笔谈)
李昆声、陈果:《植根边疆、努力奉献——李昆声先生访谈录》(特约专稿),《南方文物》2022年第4期
高蒙河,等:《笔谈:公共考古/公共考古概念下的考古学教育思辨》(包括高蒙河:《推动公众考古课程体系建设》;魏峻:《公共考古:关键特征与未来发展》;杭侃:《文化遗产学的一些思考》;方向明:《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是最大的“公共考古”》;王涛:《考古教育:沟通公众与考古的重要桥梁——以首都师范大学考古教育实践为例》),《中国文化遗产》2022年第2期
孙华,等:《笔谈:考古遗址公园模式下的大遗址保护管理与活化利用》(包括孙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性质和特征》;王建新:《大遗址保护与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大遗址考古》;刘卫红:《考古遗址公园的文化产品特性与发展趋势》),《中国文化遗产》2022年第4期
2.发掘简报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吉隆县文物局:《西藏吉隆县它日普岩画调查简报》,《考古与文物》2022年第4期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阿里地区文物局、札达县文物局:《西藏札达县皮央·东嘎日波墓地发掘简报》,《文物》2022年第9期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物考古研究所、金川县文物管理所:《四川金川县刘家寨遗址2012年发掘简报》,《考古》2022年第4期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宁市文物管理所:《西宁市城北区沈那遗址1992-1993年发掘简报》,《考古》2022年第5期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四川稻城县皮洛旧石器时代遗址》,《考古》2022年第7期
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考古工作队:《四川广汉市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考古》2022年第7期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镇原县田园子石窟发掘简报》,《考古》2022年第6期
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等:《广西崇左市江州区逐汪山岩洞葬调查简报》,《四川文物》2022年第6期
3.科学研究
(1)综述
纪东歌、袁欣:《“中古中国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美术研究》2022年第1期
李军、陆扬,等:《关于“理论与方法”的多学科对话——“中古中国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四场实录》,《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年第2期
袁靖:《中国动物考古学的思考与研究》(特约专稿),《南方文物》2022年第4期
贝丽姿(Elizabeth Berger):《欧美生物考古学的进展与思考》(特约专稿),《南方文物》2022年第4期
吴崇可:《浅析树轮年代学在我国木构古建筑断代方面的运用》,《南方文物》2022年第2期
胡耀武:《科技考古研究范式之思考》,《人类学学报》2022年第5期
(2)古脊椎与古人类
尚庆华,等:《云南罗平中三叠世安尼期鳍龙类Nothosaurus一新种》,《古脊椎动物学报》2022年第4期
孙浩然,等:《滇东曲靖地区早泥盆世真盔甲鱼科一新属种》,《古脊椎动物学报》2022年第3期
孟馨媛,等:《云南中泥盆统海口组盔甲鱼类的首次发现》,《古脊椎动物学报》2022年第3期
崔银秋,等:《古代病原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进展》,《人类学学报》2022年第4期
周亚威、高国帅:《性病梅毒的古病理学研究回顾》,《人类学学报》2022年第1期
刘武、吴秀杰:《中更新世晚期中国古人类化石的形态多样性及其演化意义》,《人类学学报》2022年第4期
倪喜军:《新证据下的现代人起源模型》,《人类学学报》2022年第4期
高星:《旧石器考古类型学及其在中国的实践》,《人类学学报》2022年第4期
李浩:《探讨早期现代人的南方扩散路线》,《人类学学报》2022年第4期
杨石霞,等:《古人类对赭石的利用行为在其演化中的意义》,《人类学学报》2022年第4期
张家富:《旧石器和古人类遗址释光测年技术的可靠性和测年上限》,《人类学学报》2022年第4期
关莹、周振宇:《数据科学在旧石器考古学中的应用》,《人类学学报》2022年第1期
吕厚远:《周期性气候变化与人类适应》,《人类学学报》2022年第4期
芦永秀、董广辉:《西北不同降水区域新石器至青铜时代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的关系》,《人类学学报》2022年第4期
赵克良,等:《中国真猛犸象和披毛犀化石14C年代研究新进展》,《人类学学报》2022年第3期
赵潮:《从石制品技术特征视角探讨史前狩猎采集者的流动性》,《人类学学报》2022年第2期
施崇阳、郭怡:《通过食谱分析探讨田螺山与梁王城遗址先民对渔业资源的利用》,《人类学学报》2022年第2期
雷帅、郭怡:《生物考古学视野下人类牙齿与饮食》,《人类学学报》2022年第3期
杜雨薇,等:《浅议古人类活动遗址的动物埋藏学研究方法》,《人类学学报》2022年第3期
(3)古代民族
黄朝斌:《古百越各民族傩文化交融互嵌的历史考察》,《贵州民族研究》2022年第6期
董建辉、徐森艺:《闽台史前文化与南岛语族》,《考古》2022年第10期
孙华、黎婉欣:《中国上古太阳鸟神话的起源与发展——从古蜀文化太阳崇拜相关文物说起》(特约专稿),《南方文物》2022年第1期
赵永生,等:《海岱地区史前居民的拔牙习俗》,《人类学学报》第5期
张敏:《两周时期东南诸越探赜》(特约专稿),《南方文物》2022年第4期
赵东升:《多元一体格局下百越集团中原化进程研究论纲》(特约专稿),《南方文物》2022年第4期
张国文、易冰:《拓跋鲜卑生计方式综合研究》,《考古》2022年第4期
邱诗萤、郭静云:《商国、虎国和三星堆文化“神目”形象的来源流变》,《民族艺术》2022年第4期
(4)岩画
束锡红、潘光繁:《数字人文视阈下岩画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新探》,《贵州民族研究》2022第1期
张亚莎、威丽斯、张晓霞:《机遇与挑战:数字人文视阈下的中国岩画》,《贵州民族研究》2022第1期
夏亮亮、蔡威:《数字方法在岩画田野调查中的应用》,《贵州民族研究》2022第1期
韦福安、么加利:《从左江花山岩画文化看中国文化统一性》,《广西民族研究》2022年第2期
(5)城邑
郭立新、郭静云:《中国最早城市体系研究(三)》(特约专稿),《南方文物》2022年第3期
张国硕:《论中国早期都邑的形成过程》(特约专稿),《南方文物》2022第5期
崔天兴:《从“游群”到“城市”:“聚落考古”的自然基础》,《南方文物》2022第5期
郭立新、潘莉莉:《长江中游原生国家文明成长的动力机制初探》,《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
徐义强:《谷物、定居农业与人类早期国家——詹姆斯·斯科特农业研究的学术进路与思想关怀》,《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
(6)遗址遗存
高星,等:《笔谈:突出普遍价值命题下的中国考古学话语建构》(包括陈同滨、李敏:《考古遗址的对比分析研究》;高星:《旧石器时代遗址价值的国际视角》;曹兵武:《考古学的进步与人类遗产价值认知的提升》;徐坚:《突出的普遍价值、全球在地性与全球考古学》;陈胜全:《国际视野下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如何超越西方考古学的标准?》;秦岭:《考古新百年和世界遗产“下一个五十年”——在历史节点上谈考古遗址价值阐释》),《中国文化遗产》2022年第6期
冉宏林:《古蜀地区祭祀遗存初步研究》,《四川文物》2022年第6期
赵殿增:《三星堆祭祀活动的基本架构:神坛、神庙、祭祀坑》,《四川文物》2022年第5期
周志清:《西昌礼州遗存的反思》,《四川文物》2022年第2期
郭伟民:《遗产与资产——大遗址保护利用若干问题再思考》,《中国文化遗产》2022年第4期
任瑞波、陈苇:《试论川西北高原仰韶时代晚期遗存》,《考古》2022年第8期
许宏:《分与合——关于三星堆文化命名的省思》,《四川文物》2022年第6期
夏文婷,等:《汉中盆地洋县范坝旧石器地点出土石制品研究》,《人类学学报》2022年第3期
杨建华、权乾坤:《再论中国北方—蒙古高原冶金区》,《考古》2022年第8期
李彦峰:《聚落与地貌:老牛坡遗址研究的新角度》,《考古》2022年第8期
朱乃诚:《中国氏族聚落考古的典范——羌寨遗址发掘的主要成就与研究的反思》(特约专稿),《南方文物》2022年第4期
张兴香,等:《贵州威宁中水遗址群人类迁徙与饮食特征初探——基于牙釉质多种同位素分析》,《四川文物》2022年第5期
唐启迪,等:《21世纪以来建筑用瓷和釉陶窑址考古新进展》,《文物天地》2022年第6期
罗丹、郑建明:《21世纪以来两汉至南北朝时期铅釉陶窑址考古新进展》,《文物天地》2022年第9期
周润山:《河南大运河考古研究述论》,《文物天地》2022年第9期
潘玲、谭文妤:《呼伦贝尔鲜卑遗存中的西来文化因素——兼谈两汉时期的“草原丝绸之路”》,《考古》2022年第5期
刘扬、侯亚梅、包蕾:《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石器工业及其文化意义》,《考古学报》2022第4期
张合荣:《鸡公山文化的交流与传承》,《贵州民族研究》2022第2期
郝军军:《三处“鲜卑”遗存年代再检讨》,《考古与文物》2022年第4期
赵殿增:《三星堆祭祀坑为“神庙失火说”的几点疑问》,《南方文物》2022年第3期
(7)“丝绸之路”考古
王建文:《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的新进展——上海博物馆赴斯里兰卡考古记》,《文物天地》2022年第12期
邓阳阳、朱辞:《中华海洋文明的兴起与繁荣》,《文物天地》2022年第3期
邵会秋、杨建华:《前丝绸之路亚洲草原的文化交往——以金属器为视角的考古学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年第6期
袁超:《魏晋至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进出口商品种类的转变》,《文物天地》2022年第3期
吴小平:《印度尼西亚“黑石号”沉船上的俚人遗物分析》,《考古与文物》2022年第1期
(8)墓葬
索德浩:《四川汉墓分期分区研究》,《考古学报》2022年第2期
裴学松:《石峁文化墓葬初探》,《考古与文物》2022年第2期
霍巍、齐广:《四川地区汉代画像砖的排列、组合与意义》,《考古》2022年第4期
焦阳:《汉代题凑墓结构体系及空间功能的演变》,《考古》2022年第6期
王诗晓:《墓葬体系观照下的“镜像”:千佛图像的符号特征、中国化创造与视觉象征》,《民族艺术》2022年第4期
梁云、王欣亚:《战国秦陵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年第7期
李亚洁:《辽代服饰设计——以陈国公主为例》,《美术观察》2022年第7期
(9)青铜冶铸技术
张昌平:《从三棱锥形器足看中国青铜时代块范法铸造技术特质的形成》,《考古》2022年第3期
刘翔:《欧亚草原竖銎铜器铸造技术起源与传播》,《考古》2022年第3期
陈建立:《中国古代冶金研究——对“生业与社会”冶金考古专题的总结和思考》,《南方文物》2022第5期
马丁、王昌燧、罗武干:《早期锡青铜冶炼工艺的思考与模拟实验》,《南方文物》2022第5期
崔春鹏、戴向明,等:《夏及早商时期晋南地区的冶铜技术--以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为例》,《考古》2022年第7期
(10)工艺
吴海庆、吴致远:《江南新石器时代纹饰的文化始原意义》,《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
白云翔:《汉代模块化生产的考古学观察》,《考古》2022年第11期
路智勇、惠任,等:《法门寺地宫出土唐代丝绸纸背层捻银线的工艺及其价值》,《考古》2022年第6期
蒋迎春:《关于中国漆器工艺起源与史前时期传播的思考》,《文物》2022年第11期
蒋迎春:《略论夹纻胎漆器》,《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年第12期
刘照建:《汉代玉衣起源问题研究》,《考古》2022年第5期
岳峰:《玉文化是中华古代文明的基石》,《文物天地》2022年第5期
张飞、夏培朝:《晚商动物造型玉器及其传播意义研究》,《考古》2022年第12期
温雅棣:《中美洲古代文明与中国史前玉器钻孔技术的比较研究》,《考古》2022年第9期
叶晓红、田亚岐,等:《陕西凤翔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出土玉器工艺探讨》,《文物》2022年第11期
(11)陶瓷
沈岳明、周雪妍:《千年龙泉窑的百年求索路——龙泉窑考古学研究的回顾与展览》,《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年第11期
徐辉:《南宋官窑青瓷的艺术表现》,《中国陶瓷》2022年第11期
许亮、张茂林,等:《“洪宪瓷”烧造始末考》,《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年第7期
(12)东南亚南亚考古研究
徐海峰:《故宫博物院走出去考古的发现与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年第10期
谢光茂:《东亚和东南亚早期旧石器文化——对莫维斯理论的重新评价》(特约专稿),《南方文物》2022年第3期
和奇:《缅甸的青铜文化遗存及其与云南青铜文化的关系》,《南方文物》2022年第3期
梁婷婷:《老挝史前考古研究概述》,《南方文物》2022年第3期
翟天民、姚富靖:《帝汶岛史前考古研究概述》,《南方文物》2022年第3期
李桓:《菲律宾史前考古研究概述》,《南方文物》2022年第3期
韦璇:《马来西亚史前考古学史》,《南方文物》2022年第3期
洪晓纯(著)、贺成坡(译):《岛屿东南亚考古学史及当今争论热点》,《南方文物》2022年第3期
陈洪波:《考古学视野下的大陆东南亚早期历史——读查尔斯·海厄姆〈东南亚大陆早期文化:从最初的人类到吴哥王朝〉》(特约专稿),《南方文物》2022年第1期
[新西兰]查尔斯·海厄姆(著)、宋秋莲等译校:《东南亚的青铜时代:班农瓦遗址社会变革的新视角》,《南方文物》2022年第1期
[越南]阮克史(Nguyen Khac Su)(著)、吴雁等译校:《越南的和平文化——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发现》,《南方文物》2022年第1期
李大伟:《越南史前古人类研究》,《南方文物》2022年第1期
谢莉、李大伟:《广西与越南发现的早期石拍研究》,《南方文物》2022年第1期
彭长林:《华南和东南亚第四纪古环境变迁》,《南方文物》2022年第1期
[越南]阮克史(Nguyen Khac Su)(著)、吴雁等译校:《安溪旧石器时代早期工业和越南原始时代》,《南方文物》2022年第1期
二、博物馆学研究
褚晓波:《把握历史主动 坚持改革创新 奋力推进博物馆科研高质量发展》,《文物天地》2022年第12期(上海博物馆70周年纪念专辑文稿)
徐立艺:《谱写中华文化华彩乐章---上海博物馆出境展览回顾》[附:上海博物馆历年出境展览列表(1964年至2022年)],《文物天地》2022年第12期
郭晟、马箐汝:《后疫情时代的社会美术教育策略——英国维多利亚·艾尔伯特博物馆公共教育案例分析》,《美术研究》2022年第6期
晏燕:《数字展示的未来——从今日美术馆的数字化实践谈起》,《美术观察》2022年第10期
王倩倩,等:《博物馆环境空气中五种有机酸的定量分析——离子色谱法》,《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2年第5期
吴春宁:《试论地方博物馆的特色藏品体系构建——以中山市博物馆为例》,《文物天地》2022年第4期
张燕:《临时展览展品征集组织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以“共筑梦想 同赴未来---华侨华人与冬奥主题展”为例》,《文物天地》2022年第8期
胡媛媛:《微型展览:让文物活起来的新理念和新尝试》,《美术观察》2022年第6期
罗喜东:《浅谈博物馆园林意境的营造——以中山市博物馆新馆建筑群园林设计为例》,《文物天地》2022年第4期
杨红:《遗产保护与文旅融合:关于露天博物馆模式的探讨》,《民族艺术》2022年第1期[国家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工程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体验展示系统研究与应用示范”(CXGC019)阶段性成果]
顾欣桐:《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馆的戏剧实践——以故宫博物院为例》,《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年12期
秦建平:《我们在哪?——新冠疫情下国际驻地艺术实践再探讨》,《美术研究》2022年第6期
郭学仁:《湖南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研究》,《文物天地》2022年第11期
孙祥:《“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的改陈与空间再造》,《美术观察》2022年第8期
李小涛、董倩倩:《服饰类文物展览的翻译实践及思考——以“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为例》,《文物天地》2022年第10期
施远,等:《江南锦绣 海上光华——新世纪上海博物馆织绣书画研究与展览综述》,《文物天地》2022年第12期
鲍文炜:《从表述到路径:博物馆引进展的本土化尝试——以上海博物馆近年的引进展项目为例》,《文物天地》2022年第12期
袁启明:《天工人巧日争新——记上海博物馆的陈列设计》,《文物天地》2022年第12期
王玉:《浅谈博物馆自然类展厅形式设计与展陈内容的有机统一——以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今日海洋”展厅为例》,《文物天地》2022年第3期
张帆:《太阳神鸟三千年 金沙惊世二十载——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发现太阳神鸟”文物融媒体传播活动综述》,《文物天地》2022年第7期
白黎璠:《博物馆研学课程设计的探索——以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展厅主题讲述为例》,《文物天地》2022年第3期
孟庆星:《基于博物馆大众公共文化空间的主题书法展览新模式的构建与拓展——关于“尚意千载·宋代书法主题展”系列活动的思考》,《中国书法》2022年第11期
李倩倩、任卓:《博物馆中的古代女性与叙事——从近期古代女性题材展览谈起》,《美术观察》2022年第5期
刘宁:《大美于斯 共享和合——“和合中国”策展札记》,《美术观察》2022年第12期
朱剑:《问题视域中的明清绘画作品展策划——从中国美术馆近期展览谈起》,《美术观察》2022年第2期
刘剑辉:《“片羽重辉——国家博物馆文保成果展”策展札记》,《美术观察》2022年第11期
陈洁:《跨文化交流视域下的展览实践——“东西汇融:中欧瓷器与文化交流特展”策展札记》,《美术观察》2022年第2期
范迪安:《城市伴生:2021年成都双年展的策展理路》,《美术研究》2022年第2期
高敬:《建构中国策展学——对策展和策展人的观察与思考》,《美术》2022年第11期
钱陈翔:《从策展视角浅析张大千的艺术营销》,《美术研究》2022年第6期
纪玉洁:《视觉转译、空间叙事与思维赋能——设计之于策展的价值初探》,《美术研究》2022年第3期
谈晟广:《“华夏之华——山西古代文明精粹特展”主旨》,《美术观察》2022年第1期
张彪:《金石相映 书刻相传——从中国国家博物馆近期金石展览谈起》,《美术观察》2022年第1期
薄海昆:《展陈新视野下的传统文化概念解析——评“照见天地心——中国书房的意与象”展览》,《美术观察》2022年第11期
吴妮娜:《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游古今,历无界”基本陈列展述评》,《美术观察》2022年第10期
王鑫:《山西博物院“晋魂”基本陈列展述评》,《美术观察》2022年第6期
王晓松:《以展览作为方法》,《美术研究》2022年第4期(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展览构成与策展方法研究”阶段性成果)
刘希言:《“西法”中用:回眸20世纪初中国早期美术馆的藏品陈列》,《美术研究》2022年第3期
王思渝、马青龙,等:《不同空间语境下中国木结构古建筑展览的现状及特点》,《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年5期
雷虹霁、潘守永,等:《2019-2020年度“丝绸之路”主题展览的全球观察与评述》,《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年5期
李雪:《“博物馆+”背景下的展览创新——关于博物馆与奢侈品牌合作展览的思考》,《四川文物》2022年第5期
喻珊:《“大明·宫瓷——15世纪的明代宫廷用瓷”展览解读(上)》,《文物天地》2022年第3期
喻珊:《“大明·宫瓷——15世纪的明代宫廷用瓷”展览解读(下)》,《文物天地》2022年第4期
沈辰、商阳子:《试论“物”的能动性及其在博物馆藏品研究中的应用》,《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年5期
彭兆荣:《论艺术博物志》,《民族艺术》2022年3期
杨晓能:《美国收藏中国文物和古代书画重镇: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美术观察》2022年第11期
杨晓能:《美国收藏中国文物和古代书画重镇: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美术观察》2022年第12期
杨晓能:《美国收藏中国文物和古代书画重镇:弗利尔艺术馆,《美术观察》2022年第8期
三、文化遗产研究
徐苏斌、张松,等:《笔谈:变“锈”为“秀”,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新思路新发展》(包括徐苏斌、青木信夫:《工业遗产的绿色转型思考》;张松:《工业遗产系统性和整体性保护管理》;刘伯英:《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实质及价值核心》;王林:《现代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新理念与新方法》;周岚、陈畅:《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政策分析》),《中国文化遗产》2022年第3期
范可:《关于当下文化变迁的理论反思》,《民族研究》2022年第3期
刘巍:《艺术照亮非遗:中央美术学院“非遗研培”课程实践》,《美术研究》2022年第4期
陈瑞:《2021年国家文物局“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培训班”讲座综述》,《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年第3期
吴杰:《铁路工业遗产转型与品牌重塑对策研究---以江苏省为例》,《中国文化遗产》2022年第3期
李倩倩、牛平:《工业遗产保护视野中的矿区居民、记忆与传承——基于四川乐山嘉阳煤矿工业遗址调查》,《四川文物》2022年第4期
朱云生,等:《以工艺流程为核心的工业遗产调查和研究方法——以个旧选矿厂为例》,《中国文化遗产》2022年第3期
陆地:《记忆、“遗产”、历史:遗产继承的兴起与“遗产继承研究”流派的学术成果》,《中国文化遗产》2022年第2期
王冬冬,等:《技术史视角下的工业遗产技术价值研究》,《中国文化遗产》2022年第2期
燕海鸣、齐欣,等:《笔谈:世界遗产中国实践 面向国际语境的可持续发展与互鉴共享愿景》(包括燕海鸣:《用中国知识重塑世界遗产的意义图景》;李雨馨:《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文化和自然融合实践》;刘家沂:《中国海洋文化遗产的民族性和国家文化价值》),《中国文化遗产》2022年第5期
沈阳:《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规划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中国文化遗产》2022年第5期
张朝枝:《世界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关系50年回顾与展望》,《中国文化遗产》2022年第5期
罗颖:《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影响因素——基于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第三轮定期报告的分析》,《中国文化遗产》2022年第5期
王毅、沈阳:《文明交流对话视野下世界遗产的生产:以陆海丝绸之路为例》,《民族艺术》2022年第1期
许丽霞、陆羽婕:《数字时代文化遗产的媒介化境遇与展望——基于德布雷的媒介学理论》,《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宗教心理学思想史研究”(21BZJ001)阶段性成果]
周小凤、张朝枝:《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社区参与的影响因素》,《中国文化遗产》2022年第5期
严允:《见证历史变迁:武宁古驿道遗产价值阐释》,《南方文物》2022年第4期
房晓明:《故宫御花园石子路面的保护与修复》,《中国文化遗产》2022年第1期
李红飞、李彬彬、慈福义:《区域文化生态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与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以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贵州民族研究》2022年第2期
陈果、刘琦:《西藏边疆地区非遗现状调研——以服饰类项目为例》,《美术观察》2022年第6期
陈剑:《云南边疆地区非遗现状调研——以滇南陶瓷烧造类项目为例》,《美术观察》2022年第6期
龚娜,等:《民族地区生态研学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贵州四个世界自然遗产地为例》,《贵州民族研究》2022年第6期
傅柒生、何经平、常浩:《“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遗产申报和保护传承》,《南方文物》2022年第3期
王敏、傅晶、梁中荟:《遗产价值特征思维与可持续发展——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为例》,《南方文物》2022年第3期
梁源、汪勃:《泉州城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南方文物》2022年第3期
陈昀:《基于世界遗产申报视角的中国白酒老作坊研究》,《南方文物》2022年第4期
张云舟,等:《西江苗寨旅游发展中的居民参与和遗产保护关系研究》,《中国文化遗产》2022年第1期
张洁:《社会转型期传统村落空间的类型及保护》,《中国文化遗产》2022年第1期
鲁嘉宁,等:《乡野环境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策略——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中国文化遗产》2022年第1期
范汉,等:《浅析当代红色文化景观规划设计——以嘉兴南湖为例》,《中国文化遗产》2022年第1期
危志强:《江西民国时期文献的遗产价值述论》,《南方文物》2022年第3期
史金波:《新时代推进民族古籍整理研究的思考》,《民族研究》2022年第3期
许盘清、顾跃挺、曹树基:《中国人的航道:论南海“Pracel牛角”的性质——以16世纪西文古地图为中心》,《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越南与中国南海地名考证及历史地理信息平台建设研究”(18BTQ048)阶段性成果]
张龙、王博,等:《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样式雷建筑图档述略》,《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年第7期
熊亦冉:《作为社会建构的时尚——戴安娜·克兰<时尚及其社会议题:服装中的阶级、性别与认同>导读》,《民族艺术》2022年第2期[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基于艺术社会学的时尚理论研究”(21NDQN254YB)]
东宇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述评》,《贵州民族研究》2022年第3期
杨刚,等:《逻辑与路径:非遗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价值——基于南涧“跳菜”个案的思考》,《贵州民族研究》2022年第6期
潘光繁:《贵州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人文发展战略路径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22年第3期
韦正春、王晓鹃:《非物质文化遗产“撒叶儿嗬”的起源与文化特征》,《贵州民族研究》2022年第3期
刘新宇:《社会科学的试炼: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方法论建构》,《民族艺术》2022年第5期
熊威:《中华文化认同与德昂族龙阳形象的激活》,《民族艺术》2022年第5期
程瑶:《城市环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新加坡小贩文化”的申遗实践为主线》,《民族艺术》2022年第3期
杨信:《非遗生产性保护中文化认同的缺失与重塑——以土家织锦为例》,《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
苑利、顾军:《传统仪式类遗产保护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
孙发成:《活态保护视阈下传统手工艺人的知识体系及其传承》,《民族艺术》2022年第1期
张幸:《语言、服饰与节庆:当代孟加拉文化之全球化与本土性》,《民族艺术》2022年第1期
钱江涵:《国家级非遗项目“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的高校传承模式探索——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南方文物》2022年第4期
四、文创产业研究
王春梅、邹燕红:《知识产权管理保护视角下的陶瓷文创产业发展研究——以景德镇陶瓷文创产业为例》,《中国陶瓷》2022年第11期
江丽:《中国瓷文化对18世纪英国社会的影响——以英国报刊私人文书中的女性消费中国瓷行为为例》,《中国陶瓷》2022年第11期
张小华:《陶瓷与楹联艺术融合研究》,《中国陶瓷》2022年第11期
彭梅,等:《农业文化遗产视阈下石湾陶艺碎片可持续设计》,《中国陶瓷》2022年第8期
梁亚星,等:《基于纹饰最小构成单元特征标记的古陶瓷人工智能识别方法》,《中国陶瓷》2022年第7期
杨明:《18-19世纪英国茶壶造型设计中的“仪”与“用”》,《中国陶瓷》2022年第6期
郭桂香:《从创新成果管窥文物科技保护发展趋势》,《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2年第1期
五、乡村振兴研究
马伟华、李修远:《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路径研究——基于宁夏闽宁镇的调查》,《贵州民族研究》2022年第4期
万利平、杨正文:《乡村文化振兴的内源路径探讨——基于川南乡村地区的文化消费调查》,《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
马平瑞、李祖佩:《乡村振兴与村庄生活共同体构建——基于湖北省H村的个案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
闻云峰:《艺术乡建: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以云南省洱源县松鹤村为研究个案》,《贵州民族研究》2022年第4期
六、其他学科研究
1.人类学民族学研究
王铭铭:《从世界观看人类学的历史》,《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
景军:《南部理论:人类学思想的他者建树》,《民族研究》2022年第1期
冯雪红、张文文:《生态人类学发展评述》,《民族研究》2022年第5期
沈海梅、陈晓艺:《跨边界生计研究的国际人类学新议题》,《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
王永建:《艺术人类学》,《民族艺术》2022年第4期[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1ZD10)阶段性研究成果]
[美]安娜·格里姆肖、[英]阿曼达·拉维茨(著)、方云(译):《民族志转向与展望:艺术与人类学重组之批判路径》,《民族艺术》2022年第1期
王永建:《艺术人类学》,《民族艺术》2022年第4期[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1ZD10)阶段性研究成果]
朱靖江:《同途殊归:庄学本与林耀华凉山彝族调查之比较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
翟淑平:《景观与历史:民族地区旅游景观建构的人类学分析——基于四川松岗“天街”的田野调查》,《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
赖景执:《科学实证与历史想象:20世纪前期“南岭走廊”的瑶人研究——以徐益棠、杨成志、费孝通的比较为中心》,《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
梁君健:《古为今用:民国时期的考察摄影与民族国家的视觉建构》,《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
拱玉书:《论标准版<吉尔伽美什史诗>中洪水故事的来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
方李莉、朱阳:《后农业文明视野中的人类生物、文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
潘宝:《遗产人类学视域中文化表征的再建构》,《广西民族研究》2022年第1期
曹静:《艺术与审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
曲枫:《民族志类比法在考古人类学中的应用分析——以爱斯基摩民族志学与考古学为例》,《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
马腾嶽:《反思工具论——以白族祖源议题为例》,《思想战线》2022年第2期
2.中国边疆学研究
李大龙:《“边疆”与“中国”的交融——理解和诠释中国疆域形成与发展的路径》,《思想战线》2022年第5期
陈跃:《论中国古代“大一统”内涵的发展演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2年第1期
李大龙、马菲菲:《开启中国边疆研究的新视角与新领域——读<中国的边疆及边疆治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2年第1期
褚宁、马建春:《明代汉藏边区僧官系统新探——以“西番诸卫”为中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2年第2期
朱尖:《多维度视域下的中国边疆——第九届中国边疆研究青年学者论坛综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2年第3期
姚勇:《近代中缅边境的过耕问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2年第1期[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项目“元代至民国时期中国西南边防演变与国家安全研究”(18VJX10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近代中英滇缅边案问题研究”(19YJC770059)、四川大学“创新2035”先导计划“文明互鉴与全球治理研究”资助阶段性成果]
王春桥、王冬兰:《清代滇缅边疆练卡的形成、演变及影响》,《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2年第2期[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边地土司与近代中缅边界的形成问题研究”(19CZS061);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元代至民国时期中国西南边防演变与国家安全研究”(18VJX105)阶段性成果]
罗群:《边疆开发与建设的“西南模式”——以民国云南植棉业为中心的讨论》,《思想战线》2022年第5期[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历史上边疆与内地交往交流交融历程及其比较研究”(20&ZD21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国时期云南垦殖与边疆开发研究"阶段性成果(17BZS108)]
刘清涛:《整体疆域观下中国边疆的意蕴探讨》,《云南社会科学》2022年第2期
罗群、黄丰富:《“使重臣治其事”——元至清初云南边政体制嬗变与边疆治理研究》,《云南社会科学》2022年第1期
董雁伟:《水权制度演进与明清基层社会——以云南中心》,《思想战线》2022年第5期[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清代西南边疆自然资源,产权制度与生态治理模式演变研究”阶段性成果(17XZS028)]
杜星梅、陈庆德:《独龙族社会交换的历史与理论反思》,《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2年第2期[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协作组织在产业治理中的运用及效益研究”(21CMZ042)及贵州财经大学人才引进科研启动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3.其他学科研究
杭间:《建立“手工艺学”的可能》,《美术观察》2022年第11期
陈振濂:《“书法学”学科研究整体观》,《美术观察》2022年第9期
施爱东:《发现刘三妹:乡绅曾光国的文化交游圈》,《民族艺术》2022年第3期
陈姵瑄:《江南总管传说的叙事策略及变迁动因》,《民族艺术》2022年第3期
资料来源:详见刊载论文的期刊
辑录: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