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展讯』 “云归和处——云南哈尼族服饰展”云博开展

展览部 云南省博物馆 2023年11月28日 09:36
图片

云归和处——云南哈尼族服饰展

主办单位:云南省博物馆  红河州博物馆

2023年11月28日~2024年1月14日

云南省博物馆三楼临展厅

“衣服上织着天下的事,那是祖先写下的文字”,对于没有文字的族群来说,服饰是一个独特的视角,是对民间叙事的文化记忆,哈尼族传统服饰的各个物质要素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从最为直观的服饰款型、色彩到细节之处的配饰、绣饰图案,再到服饰更换的整个过程,或与创世的神话息息相关,或与祖先的迁徙密切相连,或折射着生存地域的特征,或传递出人们的内心情感,或反映了传统社会的礼仪要求。


图片


展览介绍

图片

展览分“哀牢为家”“取自山野”“古今人神”“民族和谐”四个部分,分别讲述哈尼族的南迁历史、梯田稻作生态系统、独特的纺织技艺、传统民间宗教信仰和共居一山的其他民族,展示由云南省博物馆、红河州博物馆收藏的120余件(套)哈尼族各支系服饰、银饰、染织绣片及生活用具。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展品推介


图片

哈尼族爱伲女青年装

现代

棉布

衣长63,衣宽44,袖长45,袖宽16厘米

红河州博物馆藏

爱伲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景洪、勐海、勐腊县以及普洱市的澜沧、孟连县等地。

服装由头饰、无领对襟短衣、裹胸、百褶短裙和腿套等9件组成。头饰一般装饰有大量彩线、银泡等,外套为长袖对襟短褂,门襟、衣摆装饰着多条花边,整个袖子也有用各种宽窄的花边或织带拼缝,腰间系有缝缀各种装饰、流苏的布带,下着短裙,腿套同样做层层装饰。整套服饰色彩绚烂,装饰繁复,显得十分热闹。


图片

哈尼族银泡猫头鹰纹领褂

现代

棉布、银

高67,肩宽28.3厘米

云南省博物馆藏

猫头鹰在哈尼族神话中具有驱邪避害的寓意。以红色丝线在帽檐、衣襟的部位绣出神似猫头鹰眼的回旋图案,用于儿童或年轻人身上,就可以在这些炯炯的眼睛下,夜行的鬼魅不敢作祟,有着令阴邪之物退避的效果。尤其是将猫头鹰纹重复构成的手法,更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


图片

哈尼族饰银泡女帽

现代

棉、银、料珠

高23,宽37厘米

云南省博物馆藏

爱伲人的头饰制作精巧、繁复。此帽为平头式竹银相配型帽,以大量的银饰、竹片搭配彩色料珠和线花制作而成。相比其他支系的哈尼族帽饰,爱伲人的装饰更为艳丽夺目,大量装饰的银泡使其闪烁动人。


图片

月亮牌

现代

通长15.8,通宽12.8,高0.2厘米

云南省博物馆藏

银胸牌是哈尼族年轻女子盛装中最富特色的装饰,有大有小,有的位于胸前,有的左右对称佩戴,因大多数造型为锅底圆牌,银辉闪耀,与圆月十分类似,故称“月亮牌”。“上身好看在于银月亮”,因此节庆及婚嫁时必佩挂于胸前,驱邪避恶,以获神灵护佑。

元阳一带的月亮牌图案多为四鱼或“鱼、蟹、蛙、鸟”。一方面,源于梯田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又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鱼是万物源生的源头,蟹是哈尼族的水神,蛙可除虫预报天气,白鹇鸟带领哈尼族进入哀牢山,是哈尼族的吉祥鸟。


图片

哈尼族西摩洛支系成年女装

现代

棉布

衣长99,衣宽43,袖长51,袖宽150厘米

红河州博物馆藏

西摩洛人衣服上的银泡图案,不仅有装饰意义,还有更深的象征意义。她们的长衣正面上部钉有15排银泡,每排10余枚,据说象征层层梯田;长衣为右枉,沿着衣襟边垂直钉有四排长长的银泡,表示西摩洛人居住的地方有四条江—元江、阿墨江、把边江和李仙江。每排银泡30、40、60、80枚不等,表示四条江长短不一,同时以双数表示吉利。


图片

青布五彩挑花挎包

现代

棉布

高21 ,宽27 ,带长46厘米

云南省博物馆藏

生活在西双版纳和思茅一带的哈尼族妇女喜爱的挎包,常常用绿、红、蓝、白、黄等多种色线刺绣出精美的图案。这些图案就像是一组象形文字,装饰在红黑两色的挎包上,反映了哈尼族妇女对创世神话的理解。

哈尼族的创世神话中,天地形成以后,天神又创造了太阳和月亮。为使大地不再荒凉,天神派老鼠从乌黑的天洞窜到人间,寻来种子播撒,育出葱绿的密林。后来,人鬼相争,人分得光明的林边域地,鬼魂居于密林之中。人与鬼魂隔河分居,各占阴阳两地。此挎包刺绣的六行各具意义的符号,正是凝聚了人们对于远古的理解与记忆。


图片

哈尼族“吴芭”帽

现代

棉布

帽口直径29,高18厘米

红河州博物馆藏

哈尼族送葬头饰“吴芭”,记录了哈尼族祖先几千年遥远的迁徙史,其图案、色彩及造型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帽子图案从左到右以倒叙的方式追溯了民族的迁徙路线、主要居住地以及重大历史事件。“吴芭”标明了先祖南迁的路线,指明祖先居住的地方——哈尼人终其一生将要回归的精神家园。葬礼中如果没有“吴芭”作为指路经,亡灵就找不到回到祖居地的路,无法与先祖团聚。


图片

哈尼族婚礼服

现代

棉布

衣长93,衣宽48,袖长45,袖宽16厘米

裤长103,裤宽63厘米

红河州博物馆藏

在哈尼人婚礼中,新娘服饰大多自少女13岁成人时就开始逐件置办,与节日盛装相比,更为华美、讲究。镶坠银泡、银片布帽和三色包头,搭配由料珠与银铃坠须组成的串串银链;长裳的袖口、衣襟、衣摆上或彩布镶拼,或彩绣满满,外罩缀满银泡、银牌的短褂。无论是连续不断的“回纹”,还是光芒四射的太阳与月亮,抑或是大大小小的蕨草与银鱼,都显示出服饰的隆重和对新人满满的祝福与祈愿。


图片

鱼铃坠银挂链

民国

(1)通长47厘米;(2)通长102厘米

云南省博物馆藏

在哈尼族的创世神话中,神鱼是万物源出的神物,是吉祥的象征。拟形为饰,是哈尼族对鱼的崇拜“以同致同”心理的最终体现。立体造型的鱼纹主要应用在银坠、银牌及手镯上,形象生动,体态丰满。哈尼银挂链常常将鱼坠与银铃、银坠等搭配使用,佩戴于胸前、腰间,人们由此祈愿获得神鱼的灵气与护佑。


图片

珐琅十角花银四须

民国

通长17,综花最宽4厘米

云南省博物馆藏

八角花是哈尼族广泛使用的典型纹样。从外形上看,八角花的纹样十分接近于哈尼村寨中种植的八角茴香,实际上它不仅来自于自然,更是哈尼族人们崇拜太阳、渴求光明的体现。除了八角花外,六角花、十角花、十二角花也是这一类以辐射式的“十”字、“米”字为基本构架,保持了中心对称的放射状尖角,以重复、对称、切割、重组的手法,组合成多种形态的单独纹样与组合纹样,普遍运用于刺绣及银饰图案中。


图片

树皮衣

现代

植物

衣长83,衣宽83厘米;裤长77,裤宽40厘米

红河州博物馆藏

树皮是哈尼族用来制作服装的原料之一,采用的原料是哈尼语为“贺达腊莎”,当地人称箭毒木、挨刀树的特殊树种。从箭毒木树干上剥取树皮,经浸泡后反复捶打,露出富含纤维网状分布的真皮层,留下紧密柔软的纤维,树皮衣按树皮纤维走向,纵向剪裁出衣服的形状,以系带打结裹身的方式穿着,有的以纽扣穿着。

摄影:杨成书  编辑:陈金珊  校对:杨雯玥  审核:何卫明  叶之声

图片

修改于2023年11月29日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云南省博物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