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专家齐聚云博,共同纪念石寨山考古发现60周年

2016.10.11 编辑:詹伟

       10月11日上午,“纪念石寨山考古发现60周年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在云南省博物馆举办,云南省文化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杨德聪,云南省文博协会会长熊正益出席会议并发表致辞。云南省博物馆研究馆员戴宗品、美国马克林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彭瑞查、美国伊利诺大学人类学博物馆东亚及泛亚研究中心教授邱兹惠、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客座教授古方等20余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就研讨会议题进行讨论及发言。来自省内外各大博物馆、高校等研究机构的数十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1955年,云南晋宁石寨山进行了第一次考古发掘,出土了百余件地域特征明显的青铜器、这批被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和文化部副部长兼文物局局长郑正好先生称为具有国际主义的重大发现的青铜器,印证了一个两千年前西南古代文明的存在,为滇池地区的古代民族史、冶炼和宗教习俗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特别是随后发现的“滇王之印”金印,印证了《史记·西南夷列传》记录的古滇王国历史,自此,开启了滇青铜文化研究的序幕,为世界青铜文明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次研讨会由云南省文博协会、云南省博物馆主办。来自国内外的数十名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云博,共同对60年来以石寨山为代表的云南省考古发掘整体成果进行回顾和总结,交流考古研究的新观点和理论方法,探索未来考古研究的研究方向。其研讨范围集中在石寨山考古发掘与其他考古发掘对比研究、古滇青铜器历史与文化研究、古滇国文化与民族研究、古滇国艺术与审美研究等几个方面。
        参会者表示,此次研讨会具有很高的水准,不仅邀请了省内重量级的专家学者分享研究,还能够学习到省外、国外对古滇国青铜器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特别是有的专家将尚未发表的研究成果首次在研讨会上公开分享,为今后在云南古滇国时期的考古研究提供了更加权威、新颖、广泛的研究思路。
        古滇国出土的青铜器大部分收藏于云南省博物馆,其非凡的历史、艺术研究价值一直吸引着学者的极大关注,通过纪念石寨山考古发现60周年学术研讨会的举办,大家认识到需要继续协调和组织,共同推动研究工作的深化,推动古滇文化的普及推广。

        会议主旨发言要点(以发言前后为序):
       ·戴宗品(云南省博物馆,研究馆员):滇文化研究需要解决的几个重点问题
       ·彭瑞查(美国马克林亚洲艺术博物馆,研究员):马克林亚洲艺术博物馆中国西南地区及东南亚青铜器物收藏
       ·杨帆(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关于石寨山墓地的发现和庄蹻入滇
       ·樊海涛(云南省博物馆保管部主任,研究馆员):石寨山文化的研究与思考
       ·古方(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客座教授):晋宁石寨山六号墓“滇王玉衣”再议
       ·邱兹惠(美国伊利诺大学人类学博物馆,东亚及泛亚研究中心教授,研究员):马克林亚洲艺术博物馆中国西南地区及东南亚青铜文化器物收藏
       ·蒋志龙(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石寨山文化的新探索
       ·胡嘉麟(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研究部,副研究员):滇池区域青铜文化的多元素——以天子庙和石寨山早期青铜容器为中心
       ·赵美(云南大学考古中心副教授):滇文化玦形玉器研究
       ·李晓岑(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博导):云南剑川海门口遗址第3次发掘出土铜铁器的分析及其年代
       ·丁长芬(昭通市博物馆研究馆员):滇东黔西考古发现的石寨山文化因素
       ·沈宁(云南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滇王金印——历史与记忆之间
       ·石文虹(玉溪市委党校科研科科长,副教授):专心是一种能力,坚持是一种精神,创造是一种力量
       ·覃椿筱(广西民族博物馆馆员):云南澄江金莲山墓地出土铜器的科学分析研究
       ·卢智基(香港中文大学博士研究生):晋宁石寨山青铜剑的诠释:探讨汉时期西南地区族群联系
       ·李朝春(红河州博物馆研究馆员):从石寨山到黑蚂井——黑蚂井与石寨山青铜文化的关系
       ·余波(文山州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滇文化的消亡
       ·杨振华(晋宁县文管所):尘封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杨姣(西南林业大学讲师):“原型”思考——以古滇国建筑为例
       ·和奇(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助教):石寨山文化墓葬随葬铜器的初步统计分析
       ·于奇赫(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上海博物馆藏八牛贮贝器刍议

分享到:

咨讯

    暂无数据